高壓工作導致失眠與躁鬱,睡前吞6顆藥仍難入眠?職場高管在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找到非藥物改善法!

楊紹民醫師 • 2025 Mar 18

當他走進諮商室時,雙眼布滿血絲,步履沉重。他嘆了口氣,無奈地說:「如果不吃藥,我根本睡不著。但就算吃了六顆,我還是覺得自己沒真正休息過……」

高壓工作,重度躁鬱症

在藥物與失眠之間掙扎的他

他是一位企業家,擁有豐富的事業經驗,卻在長達七、八年的時間裡,被失眠、情緒起伏與疲憊感折磨。他說自己是被診斷為躁鬱症的,但他始終不覺得自己有躁期發作,「我沒有什麼失控的時候啊,我只是睡不著。」他一邊說,一邊用力揉著太陽穴,彷彿試圖壓住無法停止的焦躁。

在長期用藥的影響下,他發現自己的思維變得遲鈍,肌力減退,整個人像是被掏空了一樣。他希望找到一種方法,不只是依賴藥物,而是能真正改善身心狀態,於是來到了這場諮商與療癒的對話。

習慣與壓力如何影響他的身心?

在過程中,我觀察到他的生活狀態似乎長期缺乏情感交流,可能是因為工作環境的高壓與忙碌,讓他無法好好抒發情緒。而他本人則是一個情感豐富又急性子的人,這種特質讓他無法輕易放鬆,身體與神經系統長期處於繃緊狀態。

此外,他的姿勢與身體狀態也反映出內在的壓力。

  • 坐姿習慣:他總是習慣駝背,胸廓內縮,讓呼吸變得短促。
  • 藥物影響:長期服藥導致血液循環較差,肌肉僵硬,進一步加重了身體的疲憊感。
  • 神經與情緒影響:這些長期的無意識習慣,除了影響氣血循環,也影響大腦的運作與神經連結品質,使他更難調節自己的情緒。

這些狀態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使他無法真正休息,也讓躁鬱症的症狀變得更加難以控制。


在過程中,我觀察到個案的肢體活動受限,特別是在被動活動時出現「卡頓感」,這類似於齒輪狀僵硬(Cogwheel Rigidity),一種常見於帕金森症或長期使用某些精神科藥物後的肌肉僵直現象。這種僵硬使得肌肉在關節活動時無法平滑地運動,而是像齒輪般一節一節地卡住,這可能與他長期服用的藥物影響多巴胺調節有關。

除了藥物因素,他的長期壓力、情緒緊繃與不良坐姿也可能進一步加重了肌肉僵硬與動作遲緩,使得他的身體不僅疲憊,甚至影響到呼吸與血液循環。

透過呼吸與身體調整找回平衡

在與他的對話中,我決定從呼吸法與姿勢調整開始,讓他能夠逐步找回身體的感知與放鬆的能力。

我先指導他進行不同版本的呼吸法練習,包括:

  1. 配合發聲的呼吸法:透過低頻發聲來釋放內在壓力。
  2. 調整吸氣、憋氣與吐氣的時間比例,讓身體適應新的節奏。

每次初步練習時,我會讓他先練五回合,如果發現有效,再引導他練習到三十回合。剛開始時,他明顯有點不耐煩,甚至懷疑:「這真的有用嗎?」但當他完成第一輪後,他睜大眼睛:「欸?怎麼好像真的有點不一樣?」

除了呼吸法,我也帶領他調整坐姿與脊椎的排列,幫助他打開胸腔、讓換氣更順暢。透過這些調整,他開始發現,自己其實一直處於一種「習慣性的緊繃」,只是從未意識到。

透過姿勢調整與呼吸法訓練,我們不僅改善了他的身體舒適度,也讓他開始重新連結自身的感受,幫助他找回對身心狀態的掌控力。

挑戰與突破:他如何克服自己的抗拒?

在治療過程中,他一度露出不耐煩的表情:「我不太習慣這些東西,感覺不像是在『做點什麼』。」這種反應在高壓工作者身上很常見,他們習慣了以「解決問題」的思維來面對生活,但身心的調整並非一蹴可幾。

於是,我告訴他:「這不只是讓你放鬆,而是讓你的神經系統重新學會如何回到穩定狀態。」這句話讓他開始轉變心態,他願意試著去感受,而不只是「完成一項任務」。

練習的過程中,他逐漸發現自己的呼吸變得更深、更長,肩膀也不再那麼僵硬,甚至開始主動調整自己的坐姿

療癒的變化:他開始找回對自己的掌控感

經過幾次練習,他的變化開始顯現。

他告訴我:「我現在覺得整個人好像鬆了一些,呼吸變得比較順,肩膀也不會一直繃著。」更重要的是,他的心境也開始改變:「這些年來,我一直覺得自己被這個病困住了,但現在感覺……好像我也可以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更好。」

這就是我們希望帶給個案的——不是單純依賴外在的治療,而是讓他找回對自己身體與情緒的掌控感。

從個案中學到的啟發

這次的案例讓我再次看到,很多長期受情緒困擾的人,並不是真的無法改變,而是從未學會如何調整自己。

許多高壓工作者、企業家,習慣了用理性與控制來面對生活,卻忽略了身體與情緒的連結。他們的焦慮與疲憊,不只是因為生理疾病,更來自於無意識的習慣與姿勢累積出的壓力。

這讓我們不禁思考:

  • 我們是否也有一些「習慣性緊繃」,卻沒有察覺?
  • 當壓力來臨時,我們是否有學習過讓自己回歸穩定的方式?
  • 我們是否願意給自己一些時間,去嘗試不同的調整方式,而不只是尋找快速解決方案?

這位個案的改變,是一個提醒——改變並不需要驚天動地,而是一點一滴地,從呼吸、姿勢、覺察開始。當我們願意踏出第一步,身心的平衡就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

作者: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2025 Jul 24
長時間觀看短影音對青少年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這些影響不僅限於專注力,還可能波及他們的心理健康、學習表現、社交發展,甚至對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其中尤其對於專注力的影響明顯,因為短影音的特性是節奏快、內容多變,且通常在幾十秒內就能提供一個完整的刺激循環(高潮、解決、結束)。這會讓青少年習慣於快速接收資訊,大腦難以維持長時間的深度專注,進而導致在需要長期集中注意力的任務(如閱讀、寫作業、聽講)上表現不佳。
青少年情緒障礙並不只是單純的情緒問題,而是大腦功能的異常調節。
作者: 楊紹民醫師 2025 Jul 16
青少年情緒障礙的調適並不容易,這是一場家庭與個人的成長歷程。在《十牛圖》中,「牧牛」象徵著對內在心性的馴服與探索,而這正是 E 先生的歷程。他從一開始的迷惘與憤怒(尋牛、見跡),到陷入自我懷疑與痛苦(得牛、牧牛),再到最後開始接納自己、與世界和解(騎牛歸家)。
面對災難預言與資訊洪流,我們的身心正在經歷什麼?
作者: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2025 Jul 4
當面對像「2025/7/5地震預言」這類災難性訊息時,我們的身體常在意識到之前,就已經啟動了緊急應變模式。這篇文章從神經科學與身心療癒的角度,深入解析我們是如何接收、處理資訊,以及長期焦慮如何影響自律神經、免疫、消化與情緒系統。並提供5個實用的方法,幫助我們從過度警戒中找回內在的安全感與穩定節奏。這不是「太敏感」,而是身體正在提醒你:是時候好好照顧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