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不是只是情緒:從腦神經科學看前兆、身心失衡與調整方法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 2025 Nov 15
憂鬱症不是只是情緒:從腦神經科學看前兆、身心失衡與調整方法|楊紹民醫師專欄

憂鬱症:身心系統的失衡,以及重新校準的可能

作者|楊紹民 醫師|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一、憂鬱症的本質:它不是一個情緒問題,而是一個「系統問題」

臨床上,我常聽到類似的描述:

「我不是不想好起來,是身體跟不上。」
「我知道要休息,但大腦好像沒有煞車。」

這些陳述指出了一個核心觀點:
憂鬱症不是單一器官的疾病,而是整體系統的失衡。

我們已逐漸從「血清素不足」這種狹義觀點移開,因為近年大量研究顯示,大腦的化學訊號不會孤立出問題。情緒、動力、思考、睡眠、腸胃、自律神經、免疫系統之間存在緊密的雙向軸線( brain–body axes,身體—大腦軸線 )。

這意味著:

  • 壓力可能先影響睡眠
  • 睡眠惡化會干擾前額葉與杏仁核的調節
  • 自律神經緊繃會帶出腸胃症狀
  • 免疫發炎使神經可塑性下降
  • 大腦開始「偏向負向預測」

最後,我們看到的憂鬱症,其實是這些軸線功能長期偏移後的呈現。

如果從系統觀點看憂鬱症,那麼「情緒低落」只是一個表層現象,真正的核心,是生理節律已經無法自行回到平衡點。

二、情緒低潮與憂鬱症:差異不在「情緒強度」,而在「系統能否回彈」

在我的臨床經驗裡,真正能區分憂鬱症與一般低潮的標準,並非心情的好壞,而是:

一個人承受壓力後,是否還能恢復原本的生理節律與功能(function)。

1. 低潮,是可逆的

睡一覺、運動、談一場深度對話,都可能讓人回到原本的情緒曲線。

2. 憂鬱症,是生理反應「卡住」

各種身心調節機制失去了彈性,不再能自然回到基準線——就像一個被拉過頭的彈簧,失去自我修復的能力。

因此,我更常觀察的是 功能的變化 ,而非情緒本身。這也是國際臨床指南的共識:功能失衡才是關鍵切點。

舉例來說,我曾照護過許多高責任感的個體。他們不是突然崩潰,而是:

  • 開始拖著身體完成日常
  • 需要更多時間才能啟動
  • 消耗比以往更多的心理能量

這些現象反映的不是「個性」,而是前額葉—基底核動機迴路( prefrontal cortex–basal ganglia circuit,前額葉皮質與基底核路徑 )的活性開始下降(Pizzagalli, 2014)。

情緒低潮與憂鬱症之間的界線,從來不是意志力,而是神經生物學是否能自我回彈。

三、早期前兆:情緒還沒變差之前,身體已經開始在提醒

在臨床端,我經常看到患者的第一個症狀不是情緒,而是 身體日常節律破掉

這些前兆通常細微,卻具有高度預測性。以下以論述方式整理其機制與意義。

1. 睡眠的週期開始鬆動:這是壓力系統的第一個訊號

睡眠常常是最敏感的指標。

我觀察到許多人在憂鬱症發生前 1–3 個月,就開始出現:

  • 清晨提早醒來
  • 一晚醒來數次
  • 睡醒仍像沒休息

這與 HPA 軸(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 ,也就是壓力系統)過度活化有關。皮質醇在清晨自然上升,但當壓力調節失衡時,皮質醇曲線提前或過度升高,造成清晨早醒(Morris et al., 2014)。

在神經科學裡,這被視為一種「軸線提前啟動」的現象——身體比情緒更早覺察危險。

2. 認知開始變慢:不是個性變了,而是神經網路運算效率下降

許多人會描述:

「不是我不想做,是大腦像被黏住。」

這不是主觀感受,而是可以在功能性 MRI 上看到的:
前額葉皮質( PFC,prefrontal cortex,前額葉皮質 )與基底核( basal ganglia,基底核 )的連結下降。

這種認知遲緩( cognitive slowing,認知變慢 )很常發生在憂鬱症前驅期,與多巴胺反應降低有關。

它不會因為「打起精神」就消失,因為這條路徑的放電本身就變弱了。

3. 情緒反應「閾值」下降:不是情緒變多,而是失去調節能力

憂鬱症的情緒問題,並非情緒本身,而是:

  • 前額葉對情緒的抑制力下降
  • 杏仁核(amygdala)對威脅訊號變得敏感

因此外界刺激不需要很大,就能引發劇烈的內在反應。

這並不是「變得脆弱」,而是 調節網路(regulatory network,情緒調節神經網路)能量不足 (Disner, 2011)。

4. 身體症狀增強:腦腸軸與自律神經一起被牽動

在憂鬱症前期,腸胃症狀的出現率非常高,包括:

  • 腹瀉
  • 脹氣
  • 胃口變差

腦腸軸研究指出,腸道菌相與情緒調節高度相關(Foster & Neufeld, 2013)。當壓力與睡眠破壞腸道平衡,情緒迴路也會受到影響。

這不是「壓力大所以胃痛」的簡化版本,而是:

腸胃、免疫、自律神經與大腦是連在線上的一個系統。

四、大腦裡發生什麼:從神經迴路的角度理解憂鬱症

如果把憂鬱症看作一種「系統失衡」,那麼大腦裡的反應就非常清晰。

以下我會以論述方式整合三大重點: 壓力、可塑性、連結性。

1. 壓力系統(HPA 軸)無法關機:皮質醇讓大腦進入高耗能模式

當壓力長期存在,大腦的壓力軸線會從「即時反應」變成「長期上線」。

這會造成:

  • 皮質醇升高
  • 睡眠節律破壞
  • 海馬迴(hippocampus)體積下降
  • 情緒調節功能下降

(Sapolsky, 2015)

我常形容這像是一個永遠沒關機的警報器。大腦會因為長期處於警戒狀態,失去判斷「什麼是真正的危險」。

2. 神經可塑性下降:BDNF 降低使大腦無法切換模式

BDN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就像大腦的養分。

當壓力、發炎或睡眠破壞可塑性時:

  • 大腦形成新的正向迴路變得困難
  • 負向迴路容易自動運作
  • 情緒與動力恢復速度變慢

(Castrén, 2014)

因此,憂鬱症會是一段人容易覺得「被卡住」的時期。許多患者在症狀改善後仍感覺沒力氣,就是因為可塑性的恢復需要更長時間。

3. 神經網路連結下降:大腦的三大網路失去協調

研究指出,憂鬱症涉及三個主要網路的功能失調:

  • 默默網路 DMN( Default Mode Network,默默網路 )過度活化:使人反芻過去
  • 顯著性網路 SN( Salience Network,顯著性網路 )敏感度上升:過度放大負面刺激
  • 執行控制網路 ECN( Executive Control Network,執行控制網路 )活性下降:失去行動力與調節能力

(Mulders, 2015)

這是為什麼:

  • 無法停止負面思考
  • 即便知道不合理也拉不回來
  • 無法啟動行動

這不是個性,而是三套大腦系統在不同步運作。

五、壓力 × 發炎 × 自律神經:憂鬱症背後的三重失衡系統

從臨床角度來看,憂鬱症通常不是突然發生,而是三個系統在一段時間內逐步偏離平衡:

  • 壓力系統(HPA 軸)
  • 免疫與發炎系統
  • 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這三個系統彼此互相影響,形成一個循環,使得情緒狀態難以在短時間內回復。

1. 壓力系統:HPA 軸長期啟動後,調節能力下降

壓力軸線的啟動是自然反應,但當壓力維持過久,HPA 軸便不再敏銳。我常將這個機制比喻為:

「門鈴按太多次後,鈴聲會變得失真,但警報系統卻仍在高頻放電。」

臨床上,我看到許多患者的生活節奏早已超過自己能承受的上限,而身體的補償機制已經無法維持平衡。這正是為什麼:

  • 情緒波動變大
  • 睡眠變差、早醒
  • 心跳加快
  • 即便休息也恢復有限

這類現象背後不是「抗壓性差」,而是壓力軸線的調節能力下降(Sapolsky, 2015)。

2. 微發炎狀態:免疫系統影響情緒的速度比我們想像得更快

近十年研究逐漸證實,發炎反應與情緒失衡之間存在高度相關性。許多憂鬱症患者在抽血時可看到以下指標略為上升:

  • IL-6(interleukin-6,介白質-6)
  • 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腫瘤壞死因子 α)
  • CRP(C-reactive protein,C 反應蛋白)

即便處於「低度發炎」的狀態,也會明顯影響情緒調節與神經可塑性(Miller & Raison, 2016)。

這不是心理問題,而是生理訊號。

在臨床中,我觀察到當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時,以下症狀會加劇:

  • 倦怠
  • 情緒陰影感
  • 反芻思考
  • 對壓力敏感

當我們協助病人穩定免疫反應時,情緒並非立即改善,但「整體彈性」會提升——就像將一個過度拉緊的系統稍微放鬆。

3. 自律神經失衡:交感神經處於高張狀態

自律神經是整個身心調節的樞紐。

憂鬱症患者常見:

  • HRV 降低( heart rate variability,心跳變異度 變低)
  • 交感神經活性升高
  • 副交感神經反應變弱

(Kemp et al., 2010)

這會導致:

  • 腸胃蠕動變慢或過快
  • 胸悶、心悸
  • 呼吸淺
  • 身體疲勞
  • 睡前無法放鬆

這些現象不是「想太多」造成的,而是交感神經長期佔據主導地位,使身體無法進入修復狀態。

六、腦腸軸、免疫、荷爾蒙:情緒如何透過全身被牽動?

1. 腦腸軸:腸胃不適並不是偶然,而是生理 feedback

近年研究顯示,腸道菌相、腸黏膜完整性與情緒之間具有明顯關聯(Foster & Neufeld, 2013)。

腦腸軸( gut–brain axis,腦–腸軸線 )透過迷走神經與免疫反應,直接影響:

  • 血清素前驅物代謝
  • 發炎反應
  • 自律神經穩定度

這解釋了為什麼許多患者在憂鬱症前期,腸胃症狀會成為最早的訊號。

在臨床上,有些患者在情緒尚未明顯低落前,就已開始出現:

  • 腹瀉、便秘交替
  • 飽足感下降
  • 胃口紊亂

這些都是系統正在失衡的前兆,而不是「腸胃比較敏感」那麼簡單。

2. 荷爾蒙波動:生理變動會直接牽動情緒中樞

尤其在女性族群中:

  • 產後荷爾蒙急降
  •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
  • 甲狀腺功能異常
  • 更年期

這些因素皆會透過下視丘—垂體—腎上腺軸(HPA 軸)與神經傳導系統,影響:

  • 情緒
  • 動力
  • 睡眠
  • 焦慮

在臨床觀察裡,這些荷爾蒙相關因素常與憂鬱症狀一起波動,因此理解「生理 × 情緒」的交互作用非常重要。

七、憂鬱症的四個階段:臨床觀察下的進程

雖然每位患者的曲線不同,但憂鬱症發展通常有可辨識的模式。

1. 前驅期(最適合介入)

這是大多數人不會察覺、但最值得注意的階段。症狀包括:

  • 睡眠紊亂
  • 動力下降
  • 腸胃變差
  • 認知速度變慢

在這個階段介入,效果通常最好,因為神經可塑性仍具有調整空間。

2. 急性期(功能明顯下降)

特點是情緒與功能同時受到影響:

  • 明顯快樂感缺乏( Anhedonia,快感缺乏
  • 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
  • 無力感、失能感

這不是心理意願問題,而是神經迴路能量已經顯著下降。

3. 恢復期(神經可塑性開始回升)

臨床上,患者通常會說:「好像慢慢恢復,但很怕再掉回去。」

這是神經可塑性逐步恢復的階段,但仍需要:

  • 規律作息
  • 壓力調節
  • 自律神經支持
  • 避免過早負荷

否則很容易重新倒退。

4. 維持期(防止復發的重要階段)

憂鬱症的復發率不低,其關鍵在於維持期是否足夠穩定。

維持期的重點是:

  • 保持睡眠節律
  • 維持身心負荷的平衡
  • 強化行為韌性(behavioral resilience,行為上的彈性與穩定)
  • 避免情緒壓抑累積太久

這個階段常被忽略,但對長期穩定非常重要。

八、治療策略:多軸線整合,而非單一方式

在臨床實務中,最有效的憂鬱症治療通常不是靠單一方法,而是透過 多軸線整合

  • 生物性治療(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藥物)
  • 心理治療(認知行為取向、情緒覺察、創傷治療)
  • 自律神經調節(呼吸、冥想、節律訓練等)
  • 生活型態介入(睡眠、運動、飲食等)
  • 非藥物支持(依法規:例如 rTMS 等醫療行為,由醫師評估適應症與安全性)

不同方法各有其介入點,而真正治療的是「整體系統重新找回節律」。

九、rTMS:在大腦科學中的定位

rTMS(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重複經顱磁刺激 )是一項醫療行為,使用磁場脈衝刺激特定腦區。

在科學研究裡,rTMS 的討論並不是著重在「治療情緒」,而是在:

調節神經網路的活性,使大腦較容易回到穩定節律。

根據功能性 MRI 研究,憂鬱症患者的前額葉—邊緣系統連結常偏弱,這使得情緒調節能力下降,而壓力訊號容易放大。

rTMS 的研究討論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面向:

1. 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的促發

rTMS 能夠改變神經元放電模式,產生類似長期增強與長期抑制的效應( LTP/LTD-like effects,類長期增強/長期抑制效應 )。這在生理學上意味著神經迴路的「學習能力」被重新啟動。

參考研究:

  • Lefaucheur et al., Clin Neurophysiol , 2020 – 國際共識指引。
  • Hoogendam et al., Front Psychiatry , 2010。

2. 前額葉調控能力的強化(Executive Control Network)

許多研究指出,左側背外側前額葉( DLPFC,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背外側前額葉皮質 )活性低於平均會影響:

  • 壓力調節
  • 行動啟動
  • 動力與目標感
  • 抑制負面預測

rTMS 的刺激位置正是這個區域。科學上並非「直接改變情緒」,而是:

提升前額葉的調節能力,使其重新有力氣穩定整體網路。

3. 提升網路同步性(Network Connectivity)

2022 年一篇大型連續影像研究指出,憂鬱症與網路同步性下降有關,包括:

  • DMN 過度同步
  • ECN 與 DMN 失去平衡
  • ACC(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前扣帶迴皮質 )訊號變弱

rTMS 的科學討論在於提升特定網路的同步,使整體神經節律回到更適應的狀態。

參考研究:Williams et al., Nat Hum Behav , 2022。

需要強調的是: rTMS 並不是萬靈丹,而是由醫師評估後,能在整合照護中提供的其中一項支持工具。其效果並非單獨發生,而是在精神醫療、心理治療、生活介入等多軸線並行時,對大腦調節提供額外助力。

十、生活方式介入:科學支持的十項大腦節律調節方法

從腦神經觀點,生活方式不是附屬性建議,而是核心干預。因為神經可塑性、壓力軸線、自律神經,全都「依賴生活節律」運作。

我會將生活方式介入視為 可塑性營養素 ——不是指營養補充品,而是讓神經元有能力重新連結的日常條件。

下面這十項方法,是具有研究支持、且臨床上最常帶來改善的習慣:

1. 規律睡眠:大腦修復的必要條件

睡眠是修復前額葉與海馬迴的關鍵。睡眠不足會加劇:

  • 情緒擺盪
  • 反芻
  • 壓力感
  • 認知疲乏

研究指出,規律的睡眠節律能提升情緒穩定度(Walker, 2017)。

2. 早晨光照(10–20 分鐘)

早晨光照能調整:

  • 生理時鐘(circadian rhythm,晝夜節律)
  • 皮質醇節律
  • 血清素前驅物合成

對自律神經與情緒皆有益處。

3. 中低強度運動(以走路為例)

運動能提升 BDNF。BDNF 是大腦連結與彈性的核心。

不需要強度很高, 持續性最重要

Aerobic training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BDNF(有氧運動與 BDNF 升高有關)(Szuhany et al., 2015,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

4. 減少多工行為

多工會使前額葉耗能增加,情緒敏感與疲憊感會更加明顯。減少多工,有助於恢復專注與降低認知負荷。

5. 迷走神經刺激

例如:

  • 延長吐氣的呼吸
  • 腹式呼吸
  • 身體掃描
  • 靜態拉伸

迷走神經(vagus nerve)活性上升代表副交感神經與修復能力增加。

6. 腸胃照護

飲食變動會影響:

  • 腸道菌相
  • 發炎反應
  • 神經傳導物質合成

腦腸軸的穩定度直接反映在情緒彈性上。

7. 行為啟動(Behavioral Activation)

行為啟動是一種心理治療技術,強調「先行動,再等待情緒跟上」。科學顯示,行為啟動能有效改善動力迴路。

從「可完成的小行為」開始,而不是等待「有動力」才行動,有助於重啟前額葉與基底核路徑。

8. 降低資訊刺激

資訊量大 → 壓力軸線啟動 → 注意力下降 → 焦慮上升。

限制曝露量(例如減少過度滑手機、追逐大量新聞)有助於降低神經耗能。

9. 社會支持(但不是情感依賴)

有效的社會支持,並不是不停地勸說或給建議,而是透過「共調節」( co-regulation,共同調節 )穩定神經系統。

這是目前神經生物學對人際支持的理解:安全、穩定的關係,可以降低杏仁核威脅反應、提升前額葉調節。

10. 慢性壓力管理(建立可維持的節律)

慢性壓力才是 HPA 軸失衡的主因。

找出能在日常中持續實施的「輕量調節」方式,遠比偶爾的重大改變更有效。例如固定的散步時間、睡前固定的放鬆儀式等。

十一、為什麼憂鬱症會反覆?(大腦預測模式的觀點)

許多人在症狀改善後仍有擔憂:

「會不會又再度掉回去?」

從神經科學來看,這個擔憂值得被理解。

憂鬱症的復發率較高,關鍵原因不是「心理脆弱」,而是:

1. 大腦仍習慣走舊迴路(Negative Prediction Bias)

大腦偏向預測負面訊息,是因為:

  • 默默網路(DMN)活動上升
  • ACC 與 PFC 調節能力還未完全恢復
  • 神經可塑性仍在重建

2. 睡眠、壓力、自律神經三者中,只要一個再次偏移,就容易觸發舊迴路

例如:

  • 幾天睡不好
  • 工作壓力突然增加
  • 身體慢性發炎上升

這些都能讓神經系統回到舊模式。

3. 恢復期「看起來好了」,但神經可塑性其實還沒完全修復

臨床上最常見的是:病人覺得自己「差不多恢復」,便回到高壓、快節奏生活,結果迴路能量不夠,導致症狀重新出現。

4. 行為韌性(Behavioral Resilience)需要時間累積

行為習慣不是立即有感,但會在長期成為抵抗復發的關鍵。穩定的生活節律與行為模式,是神經系統維持平衡的重要基礎。

十二、親友如何支持:不是安慰,而是降低神經威脅訊號

在院內最常看到的誤解之一,是親友急著給建議:

  • 「你要加油」
  • 「不要想太多」
  • 「找事情做」

這些話之所以無效,是因為:

憂鬱症不是思考問題,而是神經調節能力下降。

親友真正能提供的,是「降低威脅感」的環境,包括:

  • 穩定的陪伴,而不是頻繁地評價或要求
  • 開放、不急著解釋或分析,讓對方有表達空間
  • 簡單、明確、不帶額外期待的支持訊息
  • 適度協助日常節律(例如一起吃飯、散步)

這類行為能降低杏仁核的敏感度,提升前額葉調節,從神經層面支持恢復。

參考文獻

  1. Duman RS, Aghajanian GK. Synaptic dysfunction in depression: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 Science. 2012.
  2. Moncrieff J, et al. The serotonin theory of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umbrella review. Mol Psychiatry. 2022.
  3. Treadway MT, Zald DH. Reconsidering anhedonia in depression. Psychol Rev. 2011.
  4. Simon GE, et al. Depression and medical symptoms. N Engl J Med. 2013.
  5. Morris MC, Rao U. Cortisol awakening response in depression.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14.
  6. Pizzagalli DA. Depression, stress, and anhedonia: basal ganglia dysfunction. Curr Opin Psychol. 2014.
  7. Disner SG, et al. Neural mechanisms of the cognitive model of depression. Nat Rev Neurosci. 2011.
  8. Sapolsky RM. Stress and the brain. Nat Rev Neurosci. 2015.
  9. Castrén E. Neurotrophic factors and depression. Curr Opin Pharmacol. 2014.
  10. Mulders PC, et al.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major depression. Neurosci Biobehav Rev. 2015.
  11. Miller AH, Raison CL. The role of inflammation in depression. Nat Rev Immunol. 2016.
  12. Kemp AH, Quintana 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epression. Biol Psychiatry. 2010.
  13. Foster JA, McVey Neufeld KA. Gut-brain axis: how the microbiome influence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rends Neurosci. 2013.
  14. Szuhany KL, Bugatti M, Otto MW.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Neurosci Biobehav Rev. 2015.
  15. Williams LM, et al. Mapping the neural circuits of depression. Nat Hum Behav. 2022.
  16. Lefaucheur J-P, et al.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on the therapeutic use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Clin Neurophysiol. 2020.
  17. Hoogendam JM, Ramakers GMJ, Di Lazzaro V. Physiology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f the human brain. Front Psychiatry. 2010.
  18. Walker MP. Why We Sleep: Unlocking the Power of Sleep and Dreams. Scribner; 2017.

延伸閱讀

冷戰心理學解析:從腦神經科學看見情感的凍結反應
作者: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2025 Nov 11
冷戰不是理性,而是神經系統的保護機制。從腦神經科學與心理學角度,帶你看見冷戰背後的凍結反應與修復之道。
大腦的保護機制:糖,就像情緒的止痛藥
作者: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2025 Oct 31
當壓力大或情緒低落時,你是否特別想吃甜食?這不只是心理安慰,而是大腦、荷爾蒙與神經系統的自然反應。本文從腦科學與身體能量的角度,解析「情緒與糖」的關聯,並提供日常調整方法,幫助你用更自然的方式回到平衡。
心悸、腸胃不適、失眠、焦慮,可能都與自律神經失衡有關。楊紹民醫師解析壓力如何影響自律神經,帶你認識身體的日常警訊,並從呼吸、生活節律與非藥物調理方法重建身心平衡。
作者: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2025 Oct 17
心悸、腸胃不適、失眠、焦慮,可能都與自律神經失衡有關。楊紹民醫師解析壓力如何影響自律神經,帶你認識身體的日常警訊,並從呼吸、生活節律與非藥物調理方法重建身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