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不是災難,是一場「成年禮」的修煉|寫給正面對會考的考生與父母

sally8902 • 2025 Apr 26

每年五月,許多國三家庭的時間彷彿按下了加速鍵,孩子拚命複習、補習班趕進度,家長心繫成績、填志願、想未來。整個家庭就像在氣炸鍋裡,壓力像悶熱的空氣瀰漫在家中,孩子煩躁、父母焦慮,一點風吹草動都能引爆衝突。

會考對孩子的意義

對孩子來說,會考不僅是一場測驗,而是他們人生第一次「被公開評比」的重要事件。無論是怕考不好、怕對不起爸媽,還是怕跟不上別人,焦慮都在說明:我在乎,我想做好。這份在乎,正是孩子成長的痕跡。此刻需要做的不是壓下焦慮,而是學會與它共處。

焦慮的正常性

其實,考試焦慮是很正常的反應,並不需要過度責怪自己。焦慮的本質是一種「大腦的保護機制」。當我們面對未知與風險時,大腦中的「杏仁核」會發出警報,讓身體進入警覺狀態:心跳加快、胃部不適、腦袋一片空白……這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好,而是因為我們太想做得好。

家庭氛圍與考試壓力

孩子的壓力並非獨立事件,往往是整個家庭氛圍的反映。許多家長不僅在陪孩子準備考試,也在面對自己未竟的期待、未來的焦慮與壓力。當父母問「考不好怎麼辦?」時,這句話背後不僅藏著對孩子未來的擔心,更可能是對自己角色的懷疑:我是否已盡到責任?我是否給了孩子最好的教育?

父母的自我評量

在這場看似孩子在考的試卷裡,父母也正默默經歷一場自我評量。家長們必須記住:成績不等於孩子的一生,也不等於對家庭的教育評鑑結果。你不需要成為孩子成績的監督者,只需要成為他情緒的容器。如果你能先穩定,孩子就有地方可以靠。

考前的陪伴小撇步

1.與其討論成績,不如談談心

考前,孩子最不需要的,是「你再加油一點就會更好」或「我相信你一定沒問題」這類空泛的建議或鼓勵。他們要的是一個不被比較、不被評價的安全空間。試著與孩子談談今天的心情,而不是問他是否完成了評量。這樣的談話有助於抽離考試壓力,並且能夠增進家庭間的情感連結,緩和考試焦慮。

2.練習「潮汐呼吸法」

潮汐呼吸法能幫助穩定神經系統,放鬆心情。每天練習幾分鐘,不僅有助於減少焦慮,還能提升情緒管理能力。

練習方法:

1. 選擇一個安靜的環境,保持舒適的坐姿或仰躺,確保脊椎放鬆。

2. 用鼻子深吸氣 3 秒,感受空氣進入橫膈膜,使腹部微微擴張。

3. 用嘴巴緩慢吐氣 7 秒,想像壓力隨著吐氣離開身體。

4. 持續 3-5 分鐘,可在早晨或感到工作壓力較大時練習。

建立簡單的安心儀式

考前五分鐘,戴上喜歡的手環或默念支持自己的話語。這些「小行為」會讓大腦重新連結到安全感,幫助穩定情緒,為孩子提供一個情緒上的支持。

這場考試會過去,但你們的關係會繼續

考試結束後,父母仍然需要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你可以說:

·       「終於考完了,對於這段時間你的付出,我們都看在眼裡。」

·       「恭喜你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

·       「無論考得怎樣,我們永遠愛你。」

我們總以為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知識與更多練習,但其實,他們最需要的是一個知道他正在努力,並願意陪他走這段路的大人。

考試後的真正收穫

這場考試可能會讓孩子緊張、失眠、心煩意亂,但請相信,只要有人能夠穩住、聽見、陪伴——即使沒有滿分,他們也能在這段旅程中學會最珍貴的事:如何照顧自己,如何不被壓力吞沒,如何在人生重要的時刻,站穩腳步,繼續往前。

這,正是會考之外,更重要的成年禮。

作者: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2025 Jul 24
長時間觀看短影音對青少年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這些影響不僅限於專注力,還可能波及他們的心理健康、學習表現、社交發展,甚至對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其中尤其對於專注力的影響明顯,因為短影音的特性是節奏快、內容多變,且通常在幾十秒內就能提供一個完整的刺激循環(高潮、解決、結束)。這會讓青少年習慣於快速接收資訊,大腦難以維持長時間的深度專注,進而導致在需要長期集中注意力的任務(如閱讀、寫作業、聽講)上表現不佳。
青少年情緒障礙並不只是單純的情緒問題,而是大腦功能的異常調節。
作者: 楊紹民醫師 2025 Jul 16
青少年情緒障礙的調適並不容易,這是一場家庭與個人的成長歷程。在《十牛圖》中,「牧牛」象徵著對內在心性的馴服與探索,而這正是 E 先生的歷程。他從一開始的迷惘與憤怒(尋牛、見跡),到陷入自我懷疑與痛苦(得牛、牧牛),再到最後開始接納自己、與世界和解(騎牛歸家)。
面對災難預言與資訊洪流,我們的身心正在經歷什麼?
作者: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2025 Jul 4
當面對像「2025/7/5地震預言」這類災難性訊息時,我們的身體常在意識到之前,就已經啟動了緊急應變模式。這篇文章從神經科學與身心療癒的角度,深入解析我們是如何接收、處理資訊,以及長期焦慮如何影響自律神經、免疫、消化與情緒系統。並提供5個實用的方法,幫助我們從過度警戒中找回內在的安全感與穩定節奏。這不是「太敏感」,而是身體正在提醒你:是時候好好照顧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