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靈,是迷信還是真科學?

楊紹民醫師 • 2025 May 2

楊紹民醫師親自解答:靈性健康的真相與你我生命的轉機

在醫療講座中談「靈性」,是不是會讓你皺眉,覺得這不科學?
但你知道嗎?從世界衛生組織到台灣政府,靈性健康早已成為高齡社會中,備受重視的照護領域之一。

本篇整理自楊紹民醫師超過30年臨床與教學經驗的公開演講,帶你重新認識什麼是「靈性健康」,為什麼它既不是迷信,也不只是感覺,更是可被科學驗證、能改變人生的一股自然力量。

為什麼我們需要談「靈性健康」?

「真正讓人走出谷底的,從來不只是藥,而是生命重新找回了意義感。」──楊紹民 醫師

靈性健康最早應用於無法醫治的癌末病患身上。研究發現,當人們感受到支持、希望與存在的價值時,不只情緒變得穩定,身體的免疫力、抗癌力、生活品質也隨之提升。

如今,靈性健康已納入2024年起台灣政府推動的「高齡志工靈性關懷計畫」,成為長照與醫療照護不可忽視的新趨勢

靈性健康不等於宗教,也不是玄學

靈性,不是神秘,是對「活著」的理解力

面對「靈性是不是玄學」的提問,楊醫師非常坦白地說:「靈性不是宗教,也不是神秘學,而是你有沒有能力,看懂你此刻的存在。」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當我們說一個人靈性健康,不是指他會通靈、會靜坐、會念經,而是指他:

  • 懂得和自己好好相處
  • 看見自己的情緒與傷口,不否認也不逃避
  • 能感受到希望與價值,而不是只剩下責任與壓力

這種「活著的理解力」,不是來自外面某套神秘技法,而是來自內在能量的安住與自我接納。

楊醫師在講座中明確指出:「宗教,是信仰體系;靈性,是你對生命的感受與理解。

靈性健康並非指特定宗教信仰,而是關於「我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有什麼價值?」「我為什麼而活?」

國際研究也已證實:

  • 有靈性實踐(如靜心、正念)的人,腦神經結構會變得更穩定
  • 專注力、情緒彈性、壓力因應能力提升
  • 即使處於慢性病或重大壓力中,也更容易恢復健康

「身心靈」不是理論,是你此刻的整體狀態

楊醫師在開場就提出一個重要觀點:「我們不是分成三塊活著的,我們活著,就是一個整體。」

所謂的「身心靈」,不是三個領域、三門專業或三個課程模組,而是一個活著的人的立體樣貌:

  • 身體的感受:冷熱、疼痛、疲憊、舒暢
  • 心的情緒與信念:悲傷、壓抑、自責、期待
  • 靈的存在感:我是誰?我來這裡幹嘛?這一切有意義嗎?

這三者,不會分開出現,也從來都在影響彼此。

你所不知道的健康觀:身體、情緒與信念是連動的

「不是你倒楣才生病,而是你的身體,正在替你的生活方式發聲。」──楊紹民 醫師

楊醫師以臨床個案指出:

高敏感族群容易缺乏鋅、鎂等微量元素,影響神經傳導,進而導致失眠、憂鬱、人際緊張。

長期情緒壓抑,會阻礙色胺酸代謝,導致血清素不足,使情緒低落持續惡化。

長期過度拼命卻無法放鬆,會造成自律神經嚴重失衡,引發身體各系統功能失調。

這些不只是心理問題,而是「心—腦—身體—能量」整體運作的真實寫照。

靈性健康的五大核心指標

「靈性健康,不是變得神神叨叨,而是活得有方向、有人味。」──楊紹民 醫師

靈性健康不是虛無飄渺,它有明確可感的樣貌,包括:

  • 了解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即使困難,也知道為何而堅持。
  • 擁有愛與被愛的能力敢敞開心,也懂得界線。
  • 能感受到希望與正向情緒不是不難過,而是會走出來。
  • 懂得寬恕自己與他人理解不是放過對方,而是放過自己。
  • 與自然宇宙產生連結有敬畏、有謙卑,也有內在的穩定感。

這五項,就是讓人即使身處風暴,依然不迷失的基礎。

科學驗證下的靜心:336呼吸法的力量

你是否經常:

  • 一入睡就醒,難以熟睡?
  • 面對工作總是緊繃難放鬆?
  • 再怎麼按摩、放鬆,隔天又回到原點?

楊醫師分享:「呼吸,就是身體與心靈連結的橋梁。

|336呼吸法做法吸氣 3 秒 → 停留 3 秒 → 吐氣 6 秒(鼻吸鼻吐為主)

重複 5-10 回合,可啟動副交感神經,幫助放鬆、入眠、降低壓力

許多聽眾練習後表示:「腦子空空的、身體暖暖的」、「終於可以安靜地陪伴自己」,簡單但極為有效。

從醫學中心走向自然療癒:一位醫師的心路轉變

楊醫師坦言,他早期在醫學中心時,是標準「作戰型醫師」──理性、精準、講求效率。

但一位30年思覺失調患者的轉變改變了他。
在一次療癒互動中,他感受到這位患者雖然語言退化,但內在卻擁有比他更強大的愛與平靜。

「我才發現,我不是比他好,而是我忘了怎麼真正看見一個人。」──楊紹民 醫師

這樣的體悟,讓他從「用專業去解釋病」的角色,走向「用陪伴去理解人」的醫療風格。

療癒的起點:從觀察自己,重新做選擇

「療癒自己,就是療癒整個世界。」──楊紹民 醫師

若你正在經歷焦慮、倦怠、慢性失眠、情緒失控……請先問問自己:

我的身體,還有餘裕嗎?

我的情緒,有被看見嗎?

我的信念,是自由的,還是充滿「應該」與「一定要」?

我的呼吸,是流動的,還是早已忘了怎麼深吸一口氣?

身心靈的平衡,從來不是奢侈品,而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用靈性健康,活出有力量的日子

這不是一場宗教推廣,也不是神秘經驗的炫耀,而是一位醫師,想誠懇告訴你:

「當你活得有意義、與人有連結、能安住在自己身上,你的身體就會變得更有力量,你的靈魂就會不再飄蕩。」

在超高齡社會的浪潮下,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回到自己,穩住自己的健康與內在節奏。

國中會考在即,如何當個不掃興、不緊迫盯人的家長,孩子的身心健康,需要家長一同支持。
作者: sally8902 2025 Apr 26
會考對孩子和家長來說,都是一場巨大的挑戰。焦慮和壓力常常讓家庭氛圍變得緊張,但這份焦慮其實反映的是孩子對未來的在乎,是成長的一部分。父母應該學會與焦慮共處,並成為孩子情緒的支持容器,而不是單純的成績監督。考前,與孩子建立安全的交流空間,避免過度討論成績,並引導孩子練習放鬆技巧,如潮汐呼吸法。考試後,父母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的肯定與支持,讓他們知道無論結果如何,家庭永遠是他們的後盾。這場考試不僅是學業上的挑戰,更是孩子走向成熟的「成年禮」。
rTMS獨立診間
作者: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2025 Apr 19
rTMS(重複經顱磁刺激)是一種無需藥物、非侵入性的治療方法,通過磁脈衝刺激大腦特定區域,幫助改善情緒低落、焦慮、失眠、腦霧及自律神經失調等問題。診所提供客製化療程,根據每位病患的需求設計專屬治療方案,並提供充足的休息時間讓身心恢復。rTMS不僅幫助大腦恢復彈性,還能讓病患回到自然的節奏,重拾生活的平衡。
作者: 楊紹民醫師 2025 Apr 19
想像一下,如果真的冷了,會有人畫一件外套披在自己身上嗎? 如果真的餓了,能靠紙黏土捏出的飯菜填飽肚子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 我們都知道「真的需要」不能只靠「看起來像」來滿足 。健康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