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背後,其實是想要推動人們探尋生命意義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 2025 Jul 4

很多人不明白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有一道處方「意識重塑」到底是做什麼的?有病就治病,為什麼要做「意識重塑」呢?

在回應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要先分享存在主義治療(Existential Therapy)的代表人物Irvin Yalom提出生命中有四大終極議題(four ultimate concerns):

  1. 無可避免的死亡 (Inevitable death):不管一個人有多特別,死亡是每個人的終點。這也意味著我們終將失去愛的人。
  2. 孤獨 (Isolation):即使被朋友,家人,同事圍繞著,也沒有人能比我們還了解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沒有人能幫我們面對生命中的死亡及失去。
  3. 無意義(Meaninglessness):生命是個充滿未知的過程。這些未知容易讓人感到迷失,因此懷疑生命的目的及價值是什麼。
  4. 自由與責任 (Freedom & responsibility):我們都有選擇的自由,但正因有這樣的自由,我們也必須為自己的選擇和生活負責任。

存在主義認為尋找生命意義是生命必然的方向,如果找不到生命意義,不僅是一種存在的空虛,更可能深深影響人的身心健康。這種狀態被心理學家 Viktor Frankl認為,即使在最極端的苦難中,人都可以找到意義,而這個意義會讓人活下去。他將沒有意義的生命稱為「存在的真空(existential vacuum)」,若長期未被理解與轉化,可能成為疾病的溫床。

而 Gabor Maté 則進一步指出:我們很多的慢性病、癌症、自體免疫問題,其實與長期壓抑情緒、否認自我、失去內在定位有關。當我們長期不活在自己的人生裡,身體會代替我們表達抗議。以下詳細說明「無意義」會對身心產生哪些問題:

生理層面:無意義感會透過身體具體呈現

生命意義的缺失,其實會引發明顯的生理反應,常見的有:

•  慢性疲勞、失眠、頭痛、腸胃不適

•  自律神經失調:如心悸、呼吸困難、莫名緊張

•  免疫力下降:長期處於低落與緊繃交錯的狀態,讓身體防線脆弱

•  虛無的疼痛:身體有些小病小痛,卻檢查不出明確理由

這些症狀有時檢查不出明確病因,但它們不是「假的」,而是內在失衡的軀體化症狀。

心理層面:憂鬱與焦慮的催化劑

當一個人無法從生活中找到意義與目標,便容易產生一種「活著沒什麼好期待」的情緒,這種情緒若長期累積,會演變為:

  • 慢性憂鬱:不是痛苦地哭泣,而是淡淡的無感、提不起勁、無動於衷。
  • 焦慮泛化:生活中每一件事都可能引爆不安,因為內在沒有穩固的價值感作支撐。
  • 情緒波動:沒來由地產生消極悲觀想法,或是喜怒哀樂等情緒的劇烈變化。
  • 成癮傾向:試圖用外在刺激(購物、性愛、網路、物質)填補內在空洞。

精神層面:莫名其妙的靈性疾患

長期「無意義地活著」,對靈魂層面會產生深遠且微妙的損耗,最後可能演變成一種被稱為靈性疾患(spiritual malaise or spiritual crisis)的狀態。例如:

  • 時間失真:你可能常覺得「日子過得好快又好空」,週而復始但毫無意義感。
  • 內在斷線:失去與自己內在的對話,明明還活著,卻又好像不存在。
  • 難以適應:覺得自己與周遭環境格格不入,難以融入人群,感到孤單和不被理解

疾病,不只是「治好」,而是「活出意義」

如果我們只把疾病當成錯誤去修正,便會錯過它背後想傳遞的訊息。 疾病也許是你與內在的自己久違的相遇信號。不是為了懲罰,而是為了讓你有機會重新靠近——那個還沒說出口的夢、沒被看見的傷、等待被遇見的你。真正的療癒,不只是把身體恢復到沒有病痛的狀態,而是讓病成為重返自我與意義之路的起點。

如果我們只把疾病當成錯誤去修正,便會錯過它背後想傳遞的訊息。 疾病也許是你與內在的自己久違的相遇信號。不是為了懲罰,而是為了讓你有機會重新靠近——那個還沒說出口的夢、沒被看見的傷、等待被遇見的你。真正的療癒,不只是把身體恢復到沒有病痛的狀態,而是讓病成為重返自我與意義之路的起點。

越來越多案例顯示人們在重病或重大事故後,反而活得比以前更清醒、更真誠,他們不只是走過疾病歷程,更透過這段經驗,對生命有了更深的體悟與改變,能夠活得像自己,這才是完整健康的關鍵。

說到這裡,不明白的人也許會以為「意識重塑」這個處方是隔靴搔癢,看懂其中奧義的人就會明白「意識重塑」是在處理問題的核心,協助覺察並整理致病的意識迴路,陪伴個案夠了解完整的自己,依循疾病的線索陪伴個案透過生命探索過程,重新建立與身體及內在的連結,提升自我覺察與身心整合能力。

面對災難預言與資訊洪流,我們的身心正在經歷什麼?
作者: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2025 Jul 4
當面對像「2025/7/5地震預言」這類災難性訊息時,我們的身體常在意識到之前,就已經啟動了緊急應變模式。這篇文章從神經科學與身心療癒的角度,深入解析我們是如何接收、處理資訊,以及長期焦慮如何影響自律神經、免疫、消化與情緒系統。並提供5個實用的方法,幫助我們從過度警戒中找回內在的安全感與穩定節奏。這不是「太敏感」,而是身體正在提醒你:是時候好好照顧自己了。
太陽磁爆對身心的隱性衝擊:從高敏感、自律神經到情緒失衡,你感覺到了嗎?
作者: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2025 Jun 5
你是否在那幾天感到心跳加快、胸悶睡不好、莫名頭痛或情緒不穩?不是巧合,而是你的身體正在回應「地磁波動」的能量衝擊
作者: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2025 May 28
你是否常常一邊吃飯一邊滑手機,原本只想查一個資料,卻不小心滑了半小時影片?你不是一個人。楊紹民醫師指出:「我們的大腦正在全年無休地運作,卻從未真正關機。」在這場5月份的公益講座中,他深入剖析了注意力下降的真正原因,並提出具體可行的數位排毒方法,協助我們找回專注、穩定與內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