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安住其中——用呼吸擁抱生命的變動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 2025 Apr 2

海浪的聲音之所以能幫助放鬆,與大腦的神經生理機制、自律神經調節、以及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本能連結息息相關。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在心煩氣躁時,會渴望去海邊走走,讓自己沉浸在海浪聲之中。

海浪的聲音之所以能幫助放鬆,與大腦的神經生理機制、自律神經調節、以及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本能連結息息相關。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在心煩氣躁時,會渴望去海邊走走,讓自己沉浸在海浪聲之中。

1. 海浪聲的「白噪音」效應

海浪聲屬於白噪音(White Noise)的一種,它具有穩定、無固定節奏的頻率,能夠:

  • 遮蔽干擾性噪音(如車聲、嘈雜環境聲)
  • 讓大腦減少過度刺激,進入放鬆狀態
  • 誘導腦波進入α波或θ波頻率,幫助冥想與放鬆 

白噪音的好處在許多研究中都已經被證實,比如它能幫助提高睡眠品質、減少焦慮感,甚至能改善專注力。

2. 海浪聲的節奏與呼吸同步

海浪的起伏,與我們的呼吸節奏非常相似:

  •  潮起 = 吸氣
  •  潮落 = 吐氣

當我們聆聽海浪聲時,大腦會自然地與這種韻律同步,無意識地放慢呼吸,使副交感神經被激活,從而達到身心放鬆的效果。這也與潮汐呼吸法的概念相呼應,透過「緩慢吐氣」來引導身體進入平靜狀態。

3. 海洋帶來的安全感與原始記憶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人類對水有天生的親近感:

羊水記憶:我們在母胎中浸泡在羊水裡,那是一個安全、無壓力的狀態,因此海浪的聲音可能會讓人回憶起這種安全感。

海洋療癒力:「藍色療癒」(Blue Mind Theory)指出,水體環境(如海洋、湖泊)能夠幫助大腦減少壓力,提升幸福感。

研究發現,觀看水面起伏、聆聽海浪聲,都能降低壓力賀爾蒙「皮質醇(Cortisol)」的分泌,進一步提升內在的安定感。

 4. 海浪聲幫助腦波進入「深層放鬆」狀態

大腦的α波(8-12Hz)和θ波(4-8Hz)與冥想、睡眠、放鬆有關,而海浪聲剛好可以幫助我們進入這些腦波狀態:

  • α波—— 當我們放鬆、專注於當下時,大腦會進入α波狀態,這有助於減少壓力、提高創意。
  • θ波—— 這是深度放鬆和冥想時出現的腦波,幫助我們釋放內在的焦慮與負面情緒。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海邊會不自覺地靜下來、感覺更平和,甚至在海浪聲中更容易進入冥想狀態。

 5. 大自然的頻率與人體共振

研究發現,大自然的聲音(如海浪、森林、雨聲)通常符合432Hz 或 528Hz 的自然頻率,而這些頻率能與人體的生理節奏共鳴,使人更容易感到放鬆、舒適。這與許多療癒音樂(如頌缽音、聲音療法)使用的頻率相似,能幫助我們釋放壓力,進入深層平靜狀態。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海浪聲來放鬆?

即使我們無法天天去海邊,仍然可以透過以下方式享受海浪的療癒:

  • 使用海浪聲音頻 APP 或 YouTube,在工作或睡前播放,幫助專注與放鬆
  • 搭配潮汐呼吸法練習,在呼吸時想像自己與海浪同步
  • 在壓力大時閉上眼睛,想像自己站在海邊,讓壓力隨海浪帶走

結語:海浪聲是一種大自然的「心靈按摩」

海浪聲不僅是一種自然的白噪音,還能幫助我們調節呼吸、降低壓力、與大自然產生連結。當我們覺得焦躁不安時,不妨讓自己靜下來,聆聽海浪的聲音,讓身心隨著潮汐流動,回歸平衡。

你也曾因為聽海浪聲而感到放鬆嗎?不妨分享你的經驗吧!

作者: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2025 Jul 24
長時間觀看短影音對青少年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這些影響不僅限於專注力,還可能波及他們的心理健康、學習表現、社交發展,甚至對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其中尤其對於專注力的影響明顯,因為短影音的特性是節奏快、內容多變,且通常在幾十秒內就能提供一個完整的刺激循環(高潮、解決、結束)。這會讓青少年習慣於快速接收資訊,大腦難以維持長時間的深度專注,進而導致在需要長期集中注意力的任務(如閱讀、寫作業、聽講)上表現不佳。
青少年情緒障礙並不只是單純的情緒問題,而是大腦功能的異常調節。
作者: 楊紹民醫師 2025 Jul 16
青少年情緒障礙的調適並不容易,這是一場家庭與個人的成長歷程。在《十牛圖》中,「牧牛」象徵著對內在心性的馴服與探索,而這正是 E 先生的歷程。他從一開始的迷惘與憤怒(尋牛、見跡),到陷入自我懷疑與痛苦(得牛、牧牛),再到最後開始接納自己、與世界和解(騎牛歸家)。
面對災難預言與資訊洪流,我們的身心正在經歷什麼?
作者: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2025 Jul 4
當面對像「2025/7/5地震預言」這類災難性訊息時,我們的身體常在意識到之前,就已經啟動了緊急應變模式。這篇文章從神經科學與身心療癒的角度,深入解析我們是如何接收、處理資訊,以及長期焦慮如何影響自律神經、免疫、消化與情緒系統。並提供5個實用的方法,幫助我們從過度警戒中找回內在的安全感與穩定節奏。這不是「太敏感」,而是身體正在提醒你:是時候好好照顧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