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身心靈健康的社會處方|社會處方與綠色處方的台灣實踐
什麼是「社會處方」?
近年來,英國興起了一種新型健康照護方式,稱為 社會處方(Social Prescription)。
與傳統醫療不同,社會處方的重點不在藥物,而是透過 生活處方 幫助人們改善身心狀態。
例如,當患者因孤單或壓力大去看醫生,醫生可能不只開藥,而是建議他去參加健走團、藝術課程,甚至到公園當志工。
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發現,許多健康問題來自心理或社會因素,因此推廣此政策,藉由社會連結與參與來改善焦慮、憂鬱與孤立問題。

社會處方是什麼?從「治病」走向「全人健康」
在傳統醫療體系裡,我們習慣把「健康」等同於「沒有疾病」。但世界衛生組織早已指出,真正的健康包含 生理、心理、社會關係,甚至靈性層面的完整狀態。
這也是
社會處方(Social Prescription) 的核心概念。
在英國,醫師除了開藥,還可能會「開」一帖生活處方:參加健走團、藝術課、園藝活動,甚至志工服務。這些並不是單純的娛樂,而是被證實能改善
自律神經失調、焦慮、憂鬱、孤立感 等問題。
英國的案例:生活處方如何轉化健康
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發現,許多健康問題來自「心理壓力與社會孤立」,而不是單純的疾病。於是,他們推廣社會處方,帶來許多實際成果:
- 藝術療癒: 有的醫院邀請藝術家進駐,透過畫畫或創意活動,讓住院的病人心情變好,恢復得更快。
- 綠色處方: 有個患有廣場恐懼症的人,不敢出門、不敢社交,後來在醫生的建議下,參加了園藝計畫,在花園裡慢慢找回自信,又能和別人互動了。
- 運動交友: 還有一位獨居多年的奶奶,因為太孤單而感到沮喪,醫生鼓勵她加入健走團體。她不僅因此愛上走路,也認識了新朋友,生活變得開朗起來。。
- 這些例子告訴我們:有時候真正需要的不是藥,而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連結。
台灣的社會處方現況:在地化的探索
台灣目前雖然沒有像英國那樣,將「社會處方」作為全國性的、由上而下的大規模醫療政策,但相關的概念和實踐正在蓬勃發展,特別是在部分醫院、社區與學術單位,已經能看到類似的「綠色處方」與「社會處方」試點計畫。
灣的醫療體系雖然沒有正式推行,但其做法與理念已經融入多個領域,並展現出獨特的在地化特色:
- 局部試點與醫院推動 許多大型醫院,特別是精神科、復健科或家庭醫學科,已經將非藥物治療納入常規照護。例如,醫生可能會建議輕度憂鬱症患者,除了藥物治療外,也去參與社區的志工活動、藝術治療團體或運動課程。這些建議雖然不是正式的「處方箋」,但本質上與社會處方非常接近,目標都是希望透過社會參與來改善身心健康。
- 結合社區與非營利組織 一些地區衛生所或社區關懷據點,會與非營利組織合作,為老年人或需要心理支持的民眾提供活動。例如,開設園藝治療課程、社區烹飪班或健走團。這與社會處方的核心理念不謀而合,都是利用社區資源來解決個人的健康問題。
- 「綠色處方」的明確實踐在台灣,「森林療癒」的觀念越來越盛行。林業署(現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積極推動多條國家森林遊樂區和步道成為「森林療癒師」的培訓基地,鼓勵民眾透過親近大自然來改善身心健康。部分醫療院所也開始與這些單位合作,將「走進森林」作為對患者的具體建議,這就是最直接的「綠色處方」。
- 著重於「全人照護」的醫療理念 台灣醫療體系近年來逐漸從「治病」轉向「全人照護」,強調身、心、靈的全面健康。這種理念上的轉變,為社會處方和綠色處方在台灣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越來越多的醫療人員認識到,光靠藥物無法解決所有問題,社會支持和生活品質同樣重要。「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正是其中的一員,致力於推動全人照護的醫療。
為什麼社會處方能改變健康?
社會處方的價值在於,它重新定義了「健康」的範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觀點,健康不只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是包含了
生理、心理與社會適應的完整狀態。
因此,當醫師為患者開出「社會處方」時,背後的意涵是:有些不適並不是單純的醫學問題,而是需要
心理支持 與
社會連結 來修復。
孤單、焦慮與長期壓力,會導致大腦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過度分泌,影響免疫系統與睡眠品質,進一步引發慢性疾病。這些狀態往往無法僅靠藥物解決,反而需要透過「有意義的生活體驗」來調節。
例如:
- 森林散步:研究顯示,短短 20 分鐘的森林步行即可降低血壓與心跳,並提升副交感神經的活性。
- 社區烹飪課:透過共同料理,參與者能獲得人際互動的安全感,降低孤單感,甚至改善飲食習慣。
- 志工服務:幫助他人帶來的「被需要感」,能顯著提升自尊與心理幸福感。
這些行動不只改善情緒,還能強化免疫力、提升大腦專注力與思
如何為自己開一帖「生活處方」?
雖然台灣尚未普及醫師正式開立的社會處方,但我們每個人都能主動為自己設計「生活處方」,把健康納入日常規劃。
以下是四個實用方向:
- 參加社區活動:從讀書會、健走團到地方志工隊,這些活動能幫助我們在熟悉的生活圈內建立人際網絡,減少孤立感。
- 親近大自然:無論是周末登山、海邊散步,或簡單的公園曬太陽,接觸綠意與自然環境能調節自律神經、降低焦慮。
- 藝術與手作:畫畫、陶藝或音樂,都能作為情緒出口。藝術創作被證實能降低壓力荷爾蒙,並增加「心流體驗」。
- 養成運動習慣:運動被稱為「天然抗憂鬱劑」。無論是瑜伽、舞蹈或快走,只要找到喜歡的方式並持之以恆,都能強化身心。
關鍵在於,這些活動必須 可持續、符合個人興趣,而不是勉強自己去做。當我們從中獲得樂趣與成就感時,才是真正有效的生活處方。
總結|台灣社會處方的未來發展
台灣的社會處方雖然尚在萌芽階段,但發展趨勢已十分明顯。隨著更多研究驗證效果,以及政策與醫療端的支持,台灣有望逐步建立屬於自己的「社會處方系統」。
這不僅能減少醫療體系對藥物的依賴,更能讓更多人透過
生活方式 與
社會支持 找回健康。
- 醫院端:精神科/身心科、家庭醫學科逐漸納入非藥物治療,結合社區資源協助患者康復。
- 社區端:各地社區據點與 NGO 合作,舉辦園藝治療、長者共餐、健走團等計畫。
- 政策端: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推動「森林療癒」制度化,讓自然成為全民可用的療癒資源。
- 理念端:全人照護逐漸被重視,不再只是治療疾病,而是關注「人的完整性」。
未來,隨著更多科學研究驗證效果,以及政府政策支持,台灣有望建立一套完整的社會處方系統。這不僅能減輕醫療資源的壓力,更能提升整體國民的幸福感。
對個人而言,社會處方的啟示是:健康來自生活方式的選擇。從今天開始,你就能為自己開一帖「小處方」——去當志工、走進森林、或投入一個喜歡的興趣。這些選擇,都是通往 身心靈全面健康 的起點。
在「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我們相信:健康不只是「沒有病」,而是能在生活裡安頓身心,擁有能量與喜悅。如果你也想找到屬於自己的社會處方,或許可以先問問自己:有哪一件事,能讓我在生活裡重新感到安心與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