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想放鬆越焦慮?現代人最缺的其實是「安頓自己的能力」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我 • 2025 Sep 5

「放鬆為什麼反而焦慮?」許多人在生活中都有這樣的感受:
明明想好好休息,卻越放鬆越焦慮;睡了一整晚,白天仍然渾身疲倦、腦袋像塞滿棉花。甚至做了健康檢查,各項數據都顯示正常,但身體和情緒卻依舊失衡。

這種現象,正是現代社會常見的「假休息」:身體躺下來了,心卻還在高速運轉。要真正恢復活力,不只是靠睡眠,而是需要一種更深層的能力——安頓自己。

現代人的健康困境:壓力與失衡的惡性循環

1. 慢性壓力與身體負擔

在醫學上,長期處於壓力狀態會讓「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持續分泌。短時間內它能幫助我們應付挑戰,但如果長期居高不下,會造成:

  • 免疫力下降,容易發炎或感冒
  • 血壓、血糖失控,增加三高風險
  • 睡眠品質下降,修復能力減弱

台灣目前平均臥床餘命高達 8–9 年,意味著許多人晚年的生活是與病床為伴,這不只是醫療問題,更是生活品質與身心失衡的結果。

2. 情緒與心理的隱性危機

心理學研究指出,長期的焦慮與情緒壓抑,會讓大腦邊緣系統(尤其是杏仁核)過度活躍,使我們對壓力源反應過度。這也是為什麼:

  • 小小的工作挫折就可能引爆情緒
  • 無法停止擔憂,陷入過度思慮
  • 長期焦慮者更容易伴隨身體症狀(如腸胃不適、頭痛)

而隱性的心理創傷(例如霸凌、情感忽視),更可能在多年後以「身心症」的形式浮現。

3. 常見的身心失衡訊號

  • 睡眠障礙:入睡困難、半夜驚醒、多夢、早醒,長期下來讓副交感神經無法正常啟動。
  • 腦霧:神經科學研究發現,慢性發炎與睡眠不足會造成大腦神經膠質細胞活化,影響專注力與情緒穩定。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腦袋像塞棉花」。
  • 自律神經失調:心跳忽快忽慢、腸胃脹氣、頭暈耳鳴、婦科問題,都是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去平衡的結果。

主流醫學的侷限 vs. 安頓身心的新觀點

主流醫學:控制症狀為主

在現代醫療中,藥物大多是針對症狀,例如降壓藥、安眠藥、抗焦慮藥物。但它們多半只是「暫時壓低數值」,而非真正恢復身心功能。

安頓身心:全人整合的療癒

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已指出,疾病並非只來自身體,而是四大層次的交織:

  1. 身體層面
  2. 情緒心理層面
  3. 心智社會層面
  4. 精神心靈層面

當這些層面失衡,就會形成疾病或困擾。因此,真正影響健康的核心,是我們是否具備「安頓自己的能力」,能在動盪中回到內在的穩定。

誰最容易忽略安頓自己?

  1. 照顧者與助人者
    心理學上稱為「照顧者倦怠(Caregiver Burnout)」,常見於長期照顧病患的家屬、醫療人員、社工。他們總是優先考慮別人,卻忽略了自己的需求。
  2. 忙碌的父母與青少年家長
    在經濟、家庭角色間拉扯,往往以「吃苦當吃補」的心態支撐。但壓抑與忍耐只是囤積壓力,最終可能以三高、代謝症候群、甚至失智症的形式爆發。
  3. 能力太強、責任太重的人
    神經科學上,這類人常常處於「過度喚醒狀態」,副交感神經難以啟動,長期下來容易造成慢性疲勞、心律不整。
  4. 高敏感族群
    在心理學中被稱為 HSP(Highly Sensitive Person),因為共情力強,容易替他人承擔情緒,卻忽略了自我界線,最終導致能量枯竭。


看更多課程安排→身心安頓之旅 看更多課程安排→身心安頓之旅|與自己和好‧療癒、整合、重新連結,三堂課,陪你在最柔軟的地方重新開始。

為什麼自學放鬆常常沒效?

許多人會說:「我也有在練習呼吸、做冥想、看書、甚至用 APP 來放鬆,可是效果很有限。」
楊紹民醫師提醒,這並不是方法不好,而是缺乏正確的個別化引導,讓我們常常卡在原地。

1. 技巧太淺,無法深入

呼吸法、冥想、瑜伽,對於輕度壓力確實有幫助,但多半屬於「廣效性技巧」。
它們適合大眾教育,卻難以針對每個人不同的壓力來源、體質差異、情緒模式去調整。結果就是:當壓力過大時,這些方法力道不足,很快就失效。

2. 盲點未被看見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防衛機制」,我們會下意識地迴避痛點,例如用忙碌掩蓋孤單、用理性壓制情緒。這些隱藏的壓力源,往往才是造成焦慮與疲憊的真正根源。
一個人自學時,很難看清這些盲點,就像自己站在迷霧裡,卻無法看見整座山的輪廓。

3. 干擾因素讓努力白費

有些人不是沒有方法,而是「錯誤的心態」讓方法無效:

  • 過度完美主義:要求自己一次做到最好,卻因此更焦慮。
  • 錯誤角色定位:孩子替父母承擔壓力,或照顧者忘了自己也需要被照顧。
  • 責任感過重:總覺得所有事情都要靠自己撐,導致壓力永遠卸不下來。

這些干擾因素,就像是把石頭放進背包裡,就算你學了再多技巧,仍然走得辛苦。

4. 為什麼需要專業引導?

楊醫師常說:「網路上的方法是『參考用』,不是『對症用』。」
很多人來到診所時,已經嘗試過各種方式,卻發現自己始終在同樣的迴圈裡打轉。真正的問題不是缺少方法,而是:

  • 方法用錯地方
  • 沒有人在關鍵時刻提醒調整
  • 缺乏結構化的學習路徑

這正是 「身心安頓之旅」 存在的意義。它不是再給你一個新技巧,而是帶你:

  • 重新看見自己真正的壓力源
  • 學習如何在不同層次(身體、情緒、心智、心靈)安頓自己
  • 在專業陪伴下,突破自學時看不見的盲點

就像學游泳:光靠看影片、自己摸索,可能一遇到深水就慌張。但有教練陪伴,你能在安全感中逐步建立技巧,最終能獨立自在地在水裡游動。

因此,身心安頓之旅不只是「教你放鬆」,而是給你一條有方法、有結構、有陪伴的路徑,讓你真正走出焦慮與疲憊的循環,回到穩定與清醒的自己。

面向 自學 身心安頓之旅
方法來源 網路文章、APP、書籍,技巧零散 系統化設計,整合醫學、心理學與身心靈觀點
適用程度 廣效性,對輕度壓力有幫助 個別化調整,針對不同體質與狀態調整
盲點處理 難以察覺,容易卡在舊模式 在專業引導下,看見深層壓力源與干擾因數
持續性 三分鐘熱度,效果短暫 建立可落實於日常的習慣,形成穩定力量
心理定位 常因完美主義、責任感過重而無效 學習放下過度承擔,找到正確角色與界線
學習感受 獨自摸索,容易懷疑「是不是自己不行?」 在陪伴中練習,有安全感與支持感
核心價值 減壓放鬆 培養「安頓自己」的能力,面對任何處境都能保持穩定

學會安頓自己的關鍵能力

1. 覺察

腦神經科學指出,當我們練習覺察呼吸、身體感受時,前額葉皮質(與自我控制、決策相關)會被啟動,能幫助我們減少杏仁核的過度反應。

2. 自我照顧

  • 飲食:抗發炎飲食(蔬果、全食物、少加工),減少身體慢性發炎。
  • 作息:規律睡眠有助於腦部「清道夫」膠淋巴系統清除廢物,預防失智。
  • 運動:有氧運動能提升腦內 BDNF(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幫助神經修復。

3. 心靈穩定

身心靈觀點強調:

  • 心不亂:在變動中保持內在安穩。
  • 順流而行:不是僵硬抗拒,而是順勢調整。
  • 連結感:透過與自己、與他人、與自然的連結,恢復存在的力量。

結語:安頓自己,才是現代人最重要的能力

健康不是沒有病,而是身心靈能夠和諧運作。
與其期待生活沒有壓力,不如培養隨時「安頓自己的能力」。

這能力的養成,讓我們不再只是被動承受,而是能主動轉化壓力,擁有在混亂世界中依然自在的力量。

如果你想進一步學習如何安頓身心,歡迎了解【身心安頓之旅】,讓生活不只是應付,而是真正活得清醒與安定。

看更多課程安排→身心安頓之旅|與自己和好‧療癒、整合、重新連結,三堂課,陪你在最柔軟的地方重新開始。 看更多課程安排→身心安頓之旅

常見問題 FAQ

  • Q1:為什麼我明明沒有生病,卻總是覺得疲倦、焦慮?

    這種狀態常與「身心失衡」有關,例如長期壓力、睡眠不足、慢性發炎或自律神經失調。檢查報告可能正常,但大腦與神經系統已經在提醒你:需要學會安頓自己,才能恢復能量與穩定。

  • 什麼是「安頓自己的能力」?

    「安頓自己」不只是放鬆,而是一種整合性的能力——能夠在身體、情緒、心智與心靈之間找到平衡。它包含三個核心:覺察(看見自己的狀態)、自我照顧(讓身體修復)、心靈穩定(在變動中保持心不亂)。

  • 自學呼吸法或冥想,為什麼效果有限?

    呼吸法、冥想確實有幫助,但通常屬於「廣效性技巧」。如果壓力源來自深層的信念或角色錯位(如過度完美主義、過度承擔),單靠自學很難突破盲點。這時候需要結構化的學習與專業陪伴,才能真正轉化。

  • 身心安頓和一般的放鬆課程有什麼不同?

    一般放鬆課程注重技巧(呼吸、瑜伽、冥想),但「身心安頓」更重視能力養成。它不只教你方法,而是陪你練習如何在真實生活的壓力中,保持穩定與清醒。這樣的能力可以長久陪伴你,而不是短暫舒緩。

  • 哪些人最適合學習安頓自己?

    • 長期感到疲倦、腦霧、睡不好的人

    • 照顧者、助人者(如醫療人員、社工、家庭照顧者)

    • 忙碌的父母或青少年家長

    • 能力強卻壓力過大的族群

    • 高敏感族群(HSP)、共情力過強的人

  • 學會安頓身心真的能改善健康嗎?

    有許多國際研究顯示,身心安頓練習能夠:

    • 降低慢性發炎指標

    • 平衡自律神經、改善睡眠

    • 減少焦慮、憂鬱的症狀

    • 提升專注力與情緒穩定度

    這些效果不靠藥物,而是透過提升自我調節能力,讓身心恢復自然平衡。


  • 如果我現在沒生病,也值得學習安頓身心嗎?

    當然值得。就像運動不是只為了生病後才做,而是為了維持健康、預防問題。學會安頓自己,能幫助你在變動的時代裡保持清醒,提早建立抗壓力與修復力,讓生活品質更好。

作者: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2025 Aug 26
什麼是「社會處方」? 近年來,英國興起了一種新型健康照護方式,稱為 社會處方(Social Prescription)。 與傳統醫療不同,社會處方的重點不在藥物,而是透過 生活處方 幫助人們改善身心狀態。 例如,當患者因孤單或壓力大去看醫生,醫生可能不只開藥,而是建議他去參加健走團、藝術課程,甚至到公園當志工。 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發現,許多健康問題來自心理或社會因素,因此推廣此政策,藉由社會連結與參與來改善焦慮、憂鬱與孤立問題。
作者: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2025 Aug 8
你是否常感到身心疲憊卻說不上原因?明明睡滿八小時,卻醒來依舊無精打采?又或者,孩子總是無法專注學習,卻找不到明確診斷? 現代醫學與自然療法正在攜手透過3D腦波檢測,揭開情緒、專注、睡眠與潛意識運作的真相。這篇文章將帶你從腦波的基礎知識開始,一步步深入解析腦波分類、不同檢測方式的差異,並說明什麼情況下適合做3D腦波圖,幫助你找回身心節奏與自我平衡。
作者: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2025 Aug 7
在許多華人家庭中,父親的角色往往是一個「靜默卻厚重」的存在。他可能話不多,卻總是背負著整個家的經濟壓力與責任;他可能不輕易說出愛,卻總在無聲中表達支持。然而,也正因為這份沉默,讓許多人在成長後回望父親的時候,感受到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矛盾情感。 這篇文章,我們將從心理學、文化、家庭動力學的角度,來探討華人社會中的父親形象對個人心理與行為的深遠影響——特別是那些「好像沒什麼問題,但內心總缺一塊」的孩子,他們的膽怯、自我懷疑、對世界的不信任,是否可能與「父愛缺席」有關?又該如何重新修復,為自己建立穩定的內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