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耗好累?】是不夠努力,還是你對自己太用力?看見內在戰爭的真相,學會與自己和解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什麼事都還沒開始做,就已經感覺疲憊不堪?即使一整天都沒什麼大事,心裡卻始終鬧哄哄,像是在不停打仗。這種看不見的消耗,叫做「內耗」。它不會在體檢報告裡出現,卻是許多現代人身心疲憊的真正原因。內耗,是源自長期的自我懷疑、自我審判,以及對完美的追求而產生的內在衝突。本文將透過一位名叫思思的真實故事,帶你看見內耗的樣貌,也提供一系列具體方法,幫助你從不斷自我消磨的日常裡,重新找回和自己和平共處的空間。

思思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不是睜開眼,而是打開腦袋:
「今天要記得回信、改報告、幫主管補資料⋯⋯不然又被講話。」
「不能多躺一下嗎?身體最近真的很累⋯⋯」
「應該回家去看爸媽了吧?已經一個月沒回去了⋯⋯」
「回家又要被唸,算了,等狀態好一點的時候再回家吧!」
「不行,我怎麼又在逃避?我怎麼這麼廢?」
她明明身體還躺在床上,卻已經在心裡打了好幾場仗。有的戰鬥是跟外在的環境奮戰;有的戰鬥是跟勢均力敵的對手抗衡;有的戰鬥是跟家人與社會的期待拉扯;有的戰鬥則是和那個「永遠搞不定的自己」打仗。她不是懶惰,也不是不努力,她只是太忙—忙著在內心反覆拉扯。每做一件事,都要先通過一場內部審判:
「這樣做真的可以嗎?」
「這樣別人會怎麼看我?」
「這麼做是不是太任性?」
做了,覺得不夠;沒做,又覺得自己不夠格。
她說:「我覺得自己快炸掉了。裡面好吵,但我卻控制不了!」
她甚至懷疑,是不是她的「大腦壞掉了」?
這不是大腦壞掉,是「內耗」。
一種對自己太認真、太不放過自己的現象。它不是一夕形成的,它可能來自從小習得的期待與標準,久而久之,也開始用這樣的期待與標準要求自己,於是,她習慣在做每一個決定前,先問問別人怎麼看,卻忘了問自己:「我想怎麼活?」
內耗最可怕的不是疲憊,而是那種「明明沒做什麼,卻不斷自我消磨」的無力與倦怠。
直到她開始願意停下來,安靜地寫下:「我到底在和誰爭執?」
她發現,很多聲音都不是她自己的,是老師的、是父母的、是社會的、是還沒發生的未來的擔心......她慢慢學會分辨出,那些不是她的聲音,可以放下了。
於是,她不再要求每一件事都做到完美,而是問自己:「怎麼做可以讓彼此都舒服一點?」
她開始不勉強自己達到所有的標準,而是接納自己的現況,她知道,內耗可能還是會來,但她已經不再孤單地陷在裡面,因為她學會了理解自己,和自己站在同一邊。
什麼是內耗?一種藏在日常生活裡的心靈消耗
心理學上,內耗(mental self-conflict)常見於完美主義、過度自責、或高敏感特質的人身上。內耗會讓人花費大量的心理資源在內在拉扯上,影響注意力、情緒穩定與行動力。
你並不是「沒事找事」,而是內在的警報系統太常誤判。
自我覺察提問練習:辨識內耗的5個開場白
1. 「我剛剛那樣做,是不是太衝動了?」
2. 「我有沒有讓別人不舒服?」
3. 「別人會怎麼想我?」
4. 「如果我拒絕他,會不會讓人失望?」
5. 「我是不是又搞砸了?」
如果這些念頭你每天都出現3個以上,請你溫柔地提醒自己:
這不代表你有問題,而是你需要更有意識地照顧自己的心。
你值得與自己並肩,而不是彼此為敵
思思的故事,或許就是你我的縮影。當我們習慣「內心開打」太久,很容易忘了:其實我們並不是敵人。學會與自己合作、學會說話時放過自己一些,是一種練習,也是一種溫柔的自我修復。如果你也感覺:「明明什麼都沒做,就已經累壞了」,請先別急著再撐下去。
你可以選擇先停下來,問問自己:「我還好嗎?」
如果你願意,我們在這裡,陪你走出那個內心戰場。從今天開始,不用再一個人奮戰。